Welcome to Our Website

台灣草莓種植全攻略:品種選擇到採收技巧一次掌握

每次逛採草莓園,看到那些紅通通、香噴噴的草莓,心裡頭是不是癢癢的,也想自己在家試試看?坦白講,我當初也是這樣掉坑的。一開始以為隨便種種就有得吃,結果嘛... 第一批苗死得七七八八,活下來的結出幾顆又小又酸的果子,真是打擊信心。後來狠下心花時間研究,又跑去苗栗跟幾個老經驗的農友請教,才慢慢摸出門道。台灣其實很適合搞草莓種植,不過有些眉角沒抓到,真的會事倍功半。

這篇文章,就是把我這些年摸爬滾打(加上繳了不少學費)的經驗,還有從專業農友那邊挖來的寶貴知識,通通整理給你。不管你是想在陽台用盆栽試試手氣,還是認真想在庭院開一塊草莓田,甚至是小規模經營,這裡頭都有實實在在能用上的東西。

種草莓前必做的功課:搞懂這些,成功機率翻倍

別急著衝去買苗!草莓種植要順利,事前的規劃比後期的拼命照顧還重要。先想想幾個關鍵問題。

台灣草莓種植,品種決定一半勝負

不是所有草莓都一樣好種!在台灣這種又熱又濕的環境,選錯品種,你再會照顧也是白搭。我自己的經驗,還有問過好幾位主要產區(像大湖)的農友,這幾個品種表現相對穩定:

品種名稱 主要特性 適合誰種 我的真心話
豐香 香味濃郁、果實大、甜度高,傳統市場最愛。抗病力中等。 追求風味極致、有時間細心管理者。 風味真的沒話說!但夏天病害多時很頭痛,怕麻煩的慎選。
桃園1號 (香妍) 台灣育成!抗炭疽病能力強,果實硬度夠,耐儲運。香氣溫和。 新手入門、陽台族、擔心病害問題者。 對台灣氣候適應力超好,好照顧,產量穩,新手救星。
蘋果草莓 (香水) 果型長、有獨特香氣,硬度高不易損傷。 喜歡特殊風味、需長途運送者。 香氣很特別,市場價格通常較好,但苗比較貴一點。
美姬 日本品種,顏色深紅亮麗,酸甜平衡,果實偏硬。 重視外觀、喜好酸甜口感者。 顏值擔當!擺盤超美,但苗源有時不穩定,要找可靠苗商。

像我自己陽台現在主力是種「桃園1號」,省心很多。以前種豐香,每到雨季就提心吊膽,現在能睡比較安穩了(笑)。買苗千萬別貪便宜買路邊來路不明的,要找信譽好的苗圃,像是種苗改良繁殖場或是有口碑的農民自育苗。健康強壯的苗,是草莓種植成功的基礎。

草莓種植最佳時機:抓對時間點超重要

台灣草莓種植有個黃金時間軸,錯過就要再等一年!

  • 平地/中低海拔(最佳育苗期): 大約9月中到10月中。這時天氣開始轉涼,不再是酷暑,買到的草莓苗(通常叫「走莖苗」或「穴盤苗」)適應環境後,才有足夠時間長壯,冬天開花結果。太早買(9月前),天氣還太熱,苗容易熱衰竭掛掉;太晚買(11月後),生長期不夠,產量會差很多。
  • 高冷地: 可能稍晚一點,但原則類似,避開酷熱期。

記得我第一次種,就是11月底才興沖沖買苗,結果人家都在採收了,我的才剛開花,果實少得可憐。季節不對,努力白費!

環境條件準備:陽光、土、盆,缺一不可

草莓是標準的「陽光控」!想要它乖乖開花結果,每天至少要有6-8小時的直射陽光。陽台種的話,挑全日照或至少半日照(下午曬得到太陽)的位置。種在樹蔭下或光照不足的角落,保證枝葉徒長,開花少甚至不開花,結出來的果子味道也淡。這點我深有體會,之前有一盆放在光線稍差的地方,結果就是長得特別高,葉子綠油油但只開兩三朵花,氣死人。

土壤是關鍵! 草莓怕爛根,喜歡疏鬆、排水超好、富含有機質的土。絕對不能用黏性重的黃土或菜園土直接種。

  • 配方建議(自己調): 優質泥炭土或培養土 (50%) + 粗椰纖或珍珠石 (30% 增加排水透氣) + 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有機質肥料 (20%)。
  • 懶人法: 直接買市售的「蔬果專用培養土」或「草莓專用培養土」,注意看成分,要標明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質。買之前捏一捏,感覺太密實、排水差的別買。

容器選擇:

  • 花盆: 深度至少要有20-25公分,直徑20公分以上種1株。底部排水孔一定要夠多、夠大!最好用盆腳架墊高,讓水能順利流掉。
  • 種植袋/盆器: 排水透氣性好,適合怕積水的新手。
  • 田間栽培: 一定要做高畦(把土堆高成壟狀),最少25-30公分高,並確保排水溝暢通。台灣春雨、梅雨一來,平地草莓園淹水是常見的失敗原因。

小提醒: 草莓種植最怕「悶濕」,無論是土還是環境。盆器寧大勿小,排水孔千萬別堵住!

草莓種植實戰Step by Step:從買苗到定植

東西都準備好了?那我們開始動手吧!草莓種植的開頭步驟非常重要。

挑選健康草莓苗:練就火眼金睛

去苗圃或農園買苗時,別害羞,拿起來仔細看:

  • 葉子: 濃綠有光澤,沒有奇怪的斑點(可能是病斑)、皺縮或蟲咬痕跡。至少有3-5片健康的本葉(不算最底下發黃的老葉)。
  • 中心生長點: 葉子中心的新芽要飽滿、有活力,沒有萎縮或變黑。
  • 莖部: 粗壯、結實,顏色健康(不要太白或太紅),沒有發黑或水浸狀(爛掉的跡象)。
  • 根部(如果看得到): 最好是白色的新根,健康有活力。如果根部糾結發黑或沒什麼根,別買。

買到帶病的弱苗,後續管理會非常痛苦。寧願多花點錢買壯苗。

定植技巧:種下去的第一關

買回來的苗,如果是穴盤苗,通常根系已經長滿了。

  1. 澆透水: 在定植前,先給要種的盆器或土地裡的土澆透水,讓土壤濕潤。
  2. 挖定植穴: 挖一個比苗的根系土團稍大一點的洞。
  3. 關鍵步驟: 把草莓苗從容器中取出,輕輕捏鬆底部糾結的根(但別硬扯散),放入穴中。絕對要注意「種植深度」! 草莓有個最重要的部位叫「生長點」(就是所有葉子基部的中心,有點像個小圓冠),這個點必須露在土面上,絕對不能埋進土裡! 埋下去很容易爛心死掉。但根系要完全被土覆蓋。
  4. 壓實澆水: 輕輕把土壓實,讓土壤和根系接觸良好。再次澆透水(定根水),讓土壤沉降貼合根系。
  5. 位置擺放: 剛種下去的頭幾天,如果陽光太烈,可以稍微遮蔭一下(用50%遮光網或移到半日照處),幫助它緩苗。等新葉開始長了(大約7-10天),就可以移到全日照環境。

慘痛經驗分享: 我有一次趕時間,隨手把苗埋深了點,心想差不多吧?結果過幾天,中間的生長點開始發黑軟爛... 整株報銷。草莓種植的深度,真的是差一點都不行!

草莓種植成功關鍵:日常管理細節決定成敗

苗種下去了,才是挑戰的開始!草莓種植要豐收,日常管理比想像中需要更多細心。

澆水大學問:過與不及都會出事

原則:保持土壤「濕潤但不積水」。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做起來最難。

  • 檢查法: 最簡單就是手指插進土裡約一個指節深(2-3公分)。如果感覺土是乾的,就要澆水;如果還有濕氣,就再等等。千萬別看土表乾就狂澆。
  • 澆水方式:細嘴長頸澆水壺,直接澆在土面,盡量避免澆到葉子和果實(容易誘發病害)。澆到水從盆底排水孔流出為止。早上澆水最好,讓葉片有時間乾燥,避免夜晚濕度高。
  • 冬季低溫: 生長慢,蒸散少,澆水頻率要降低。別讓它一直濕答答的。
  • 開花結果期: 需水量稍多,但還是要看土乾的程度,千萬不能積水!

爛根警訊: 如果整株突然萎凋(尤其早上本該精神的時候也沒恢復活力)、葉子邊緣變褐色或整株軟爛,很可能是爛根了。這時要趕快檢查根部,如果發黑發臭,通常很難救,重點在預防!

超級實用建議: 在盆底墊高(用磚塊、盆腳架),確保排水孔懸空不堵住,對預防爛根非常非常有幫助!

施肥策略:吃對才會長得好

草莓是貪吃的小孩,但也不能亂餵。

生長階段 肥料需求重點 建議肥料類型與頻率 注意事項
定植後 ~ 開花前 (營養生長期) 長葉子、長根系,打好基礎。需要較多氮肥(N),搭配適量磷鉀肥 均衡型肥料 (如 N-P-K 20-20-20 或 15-15-15) 或 高氮肥。
稀釋1000-1500倍,每7-10天一次。搭配施用有機質肥料(如腐熟羊糞、雞糞粒肥)當基肥或追肥。
薄肥勤施!濃度寧低勿高。氮肥過多會徒長、開花少。
開花 ~ 結果期 促進開花、著果、果實膨大與甜度。需較高鉀肥(K)磷肥(P),適量氮肥。 高磷鉀肥料 (如 N-P-K 10-30-20 或 開花結果專用肥)。
稀釋1000-1500倍,每7-10天一次。可補充液態海藻精魚精增加抗逆性。
看到花苞出現就可以轉換肥料。鉀肥不足果實小、甜度低。
果實膨大 ~ 採收期 持續供應鉀肥增加甜度與風味。 繼續施用高磷鉀肥料或均衡肥。採收前一周停止施肥,尤其避免高氮肥。 施肥時避免直接淋到果實,易造成污染或引發病害。

我常犯的錯誤: 以前看到結果了太興奮,想說多餵點肥讓它長更大,結果反而肥傷,葉子邊緣焦枯... 真的很嘔。記住「薄肥勤施」是王道!

病蟲害防治:早發現早處理

台灣氣候潮濕,草莓種植最怕病害。蟲害相對好處理一點。

  • 炭疽病: 葉片、葉柄、甚至果實出現黑色或紅褐色凹陷斑點。潮濕多雨時大爆發。預防重於治療! 選抗病品種(如桃園1號)、保持通風、避免淋雨、避免密植、及時清除病葉病果。發病初期可考慮亞托敏等合法登記藥劑(務必依說明使用),但預防措施更重要。
  • 白粉病: 葉片、花、果實表面出現白色粉末狀物。通風不良、日夜溫差大時易發生。加強通風、避免悶濕。初期可用碳酸氫鉀(小蘇打增強型)或窄域油等較安全的資材防治。
  • 灰黴病: 主要危害果實,尤其快成熟的果。果實表面長灰色黴層。保持果實乾燥!避免澆水濺濕果實、及時摘除過密葉片增加通風、及時採收過熟果。清除患病果實。
  • 紅蜘蛛: 葉背有細小紅點(蟲體)、葉面出現黃白色小點(被吸食)。乾燥時易發生。初期可加強葉背噴水(增加濕度不利紅蜘蛛)、使用苦楝油噴灑葉背。嚴重時考慮登記用藥。
  • 蚜蟲/薊馬: 集中在嫩芽、花苞處吸食汁液。數量少可直接用手捏死或用水沖掉。也可噴灑肥皂水(純皂絲溶解稀釋)或苦楝油。

預防勝於治療的關鍵做法:

  • 保持通風: 盆栽別放太擠,田間種植注意株距(建議25-30公分以上)。
  • 清潔: 及時清除老葉、黃葉、病葉、爛果,不堆積在盆面或田間。這些都是病蟲溫床。
  • 避免葉果濕潤: 澆水對準土面。
  • 定期巡視: 早發現早處理,問題才不會擴大。

個人覺得,草莓種植要少用藥,環境管理做得好,病蟲害壓力會減輕非常多。

走莖管理:要留?要剪?

草莓進入春夏,天氣變熱,開花結果差不多完了,它就會開始瘋狂伸出一條條像繩子一樣的「走莖」,頂端會長出小苗。這是它繁殖下一代的方式。

  • 如果你想繁殖新苗: 把走莖引導到裝有土的小盆子上,讓小苗的根接觸到土,固定好。等小苗長出幾片葉子,根部長穩了(約4-6週),就可以剪斷連結的走莖,得到一棵新草莓苗!秋天就可以拿來定植。
  • 如果你只想專心讓母株結果,或空間不夠: 看到走莖長出來就立刻剪掉!因為走莖會消耗母株大量的養分,嚴重影響後續開花結果的產量和品質。我有一年偷懶沒剪,結果隔年那株結果量少得可憐,葉子也長不好。

開花、結果、採收:甜蜜的等待與技巧

看到白色小花開出來,真的會很興奮!但要順利吃到又大又甜的草莓,還有些事要注意。

促進授粉:提高結果率

草莓是蟲媒花,需要蜜蜂、蒼蠅等昆蟲幫助授粉。在開放環境(如庭院、田地)通常沒問題。

  • 陽台或封閉空間: 就需要人工幫點忙。方法很簡單:在上午花朵盛開時(約9點到下午2點),用一支乾淨的小毛筆棉花棒,輕輕地在每一朵花的花蕊中心轉一轉、點一點不需要像番茄那樣用力搖晃。輕輕沾過一圈就可以了。

授粉是否成功,觀察果子就知道。成功的果實會圓潤飽滿;授粉不良的果則會長得很畸形、扭曲(通常稱為「蹺腳果」)。

結果期管理:呵護寶貝果實

  • 墊高果實: 當果實開始膨大變重,很容易垂到土面上。潮濕的土壤會讓果實腐爛或沾滿泥土。一定要墊高果實! 可以用專用的草莓墊、剪下來的塑膠杯底、乾淨的稻草、甚至洗乾淨的雞蛋塑膠盒剪開鋪在土面上。目的是隔絕果實與潮濕土表的直接接觸。
  • 適度疏果: 如果一株草莓同時開太多花、結太多小果,養分會被分散,最後結出來的果實可能都長不大。對於比較弱的植株,可以摘除後期開的花或過小的畸形果,讓養分集中供應給先開的、形狀好的果實,這樣反而能收穫更大更甜的草莓。

採收黃金時刻與方法

草莓不會採下來後變更紅更甜!所以一定要等到它在植株上完全成熟再採收,風味最佳。

  • 成熟判斷: 整顆果實均勻轉紅(品種特性不同,有些品種尖端最後紅),萼片(果蒂處的綠色小葉片)會稍微翹起、後翻,果實散發濃郁香氣。
  • 採收時間: 最好在清晨傍晚天氣涼爽時採收。避免在烈日下或雨後馬上採(果實軟易傷)。
  • 採收方法: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掐住果柄(連接果實和植株的細梗),輕輕一掐就斷了。連同一小段果柄(約0.5-1公分)一起採下。千萬不要直接拉扯果實,容易受傷且不耐存放。絕對不要抓著果實硬拔!
  • 處理: 採下後輕放在透氣的籃子裡(不要堆疊太高)。盡快冷藏(如果非立即食用)。食用前再清洗。

真心話: 自己種的草莓,採下來馬上吃,那股香氣和甜中帶微酸的風味,真的跟市場買的完全不同!那份滿足感,是草莓種植最大的樂趣。

台灣草莓種植常見疑難雜症 Q&A

Q:為什麼我的草莓葉子邊緣焦枯?是不是生病了?

A:這比較可能是「肥傷」或「鹽分累積」造成的生理障礙,不一定真的是病害。

  • 檢查原因: 最近是否施肥過多、濃度太高?是否長期用自來水澆灌導致盆土鹽分累積(盆邊可能出現白色結晶)?
  • 解決方法: 暫停施肥。用大量清水澆灌盆土(讓水充分從盆底流出),重複幾次,目的是沖洗掉過多的肥料鹽分。

Q:草莓只開花不結果,或是結果後小果變黑掉落?

A:這通常是授粉不完全或環境壓力太大造成的落果。

  • 授粉問題: 確認是否協助授粉(尤其在陽台)。
  • 環境壓力: 開花結果期遇到連續陰雨、低溫寒流、高溫乾熱風、缺水或澇害,都容易導致落花落果。
  • 營養問題: 極度缺乏磷鉀肥也可能影響。
  • 蟲害: 薊馬危害花器也可能造成落果。

Q:草莓種植多久可以收成?一株草莓可以收多久?

A:從9-10月定植健康苗開始算,大約在定植後2-3個月(約12月到隔年1月左右)開始開花結果。盛產期通常在2月到4月。一株健康管理得當的草莓,在台灣平地氣候下,主要產季大約可以持續採收3-4個月。進入5月天氣變熱,產量和品質會大幅下降,植株也會開始老化。通常專業草莓園會每年重新種植新苗。

Q:草莓種植可以用種子嗎?

A:理論上可以,但非常非常不建議!原因:

  • 耗時極長: 從播種到開花結果,可能需要8-12個月以上。
  • 變異性大: 種子種出來的後代,果實性狀(大小、味道)通常和母株差異很大,品質難以保證。
  • 成功率低: 草莓種子發芽率不高,且小苗成長緩慢,管理不易。
除非是想做育種實驗,否則草莓種植絕對是買現成的苗來種最快、最可靠。

Q:盆栽草莓種植,建議多大的盆種幾株?

A:強烈建議一盆一株!草莓需要空間和養分。

  • 最小建議: 盆器直徑20-25公分,深度20公分以上,種一株。
  • 理想大小: 直徑30公分以上,深度25公分以上,種一株。空間越大,土量越多,根系發展越好,植株越強壯,產量也越高。
貪心想一盆多塞幾株,結果就是互相競爭,陽光養分都不夠,通風變差病害多,最後大家都長不好。別重蹈我的覆轍!

Q:草莓葉子被蟲吃光光,是什麼蟲?怎麼辦?

A:最可能兇手是斜紋夜盜蛾台灣黃毒蛾的幼蟲(毛毛蟲)。牠們晝伏夜出,晚上出來啃食葉片,甚至果實。

  • 檢查: 白天翻看葉背、土壤表面、盆底,尋找躲藏的蟲體(通常是綠色或褐色大毛蟲)。
  • 解決: 最有效就是手抓!晚上拿手電筒去巡邏,看到就抓掉。數量多時可考慮使用蘇力菌(一種對毛毛蟲有效、對人畜較安全的生物性藥劑),傍晚噴灑。

台灣草莓種植月份管理重點速查表

幫大家整理一年四季需要注意的重點:

月份 主要生長階段 管理重點事項 注意風險
9月-10月中 定植期 購買健康苗、準備盆土、正確定植、澆透水、初期適當遮蔭緩苗。 秋老虎高溫、苗適應不良。
10月下-11月 營養生長期 恢復全日照、薄肥勤施 (均衡肥或高氮肥)、保持土壤濕潤、清除老葉病葉。 注意澆水頻率。
12月-隔年1月 花芽分化~開花初期 持續施肥 (轉高磷鉀肥)、注意寒流防護 (必要時覆蓋防寒布)、開始人工輔助授粉 (陽台)、持續清除老葉保持通風。 寒潮低溫、濕冷引發病害。
2月-4月 盛產採收期 持續施用高磷鉀肥 (採收前一周停)、勤採收 (完全轉紅)、墊高果實、加強病蟲害巡視防治、保持通風、及時清除爛果病葉。 春雨、梅雨濕度高引發病害 (炭疽、灰黴)、果實腐爛。
5月-6月 生長末期/走莖期 天氣變熱,產量品質下降。決定是否留苗:不留則剪除走莖集中養分;要育苗則引導走莖小苗長根。減少澆水頻率。注意紅蜘蛛、高溫熱障礙。 高溫、乾旱、紅蜘蛛大發生。
7月-8月 渡夏期 (高難度) 將母株或育成的小苗移至通風、半日照 (避免西曬烈日)、涼爽處。控水,保持土壤微濕即可 (寧乾勿濕)。幾乎不施肥。主要目標是讓它活著!清除老葉枯葉。 高溫、暴雨、颱風、病害。平地渡夏成功率低。

說真的,草莓種植在台灣平地要成功渡夏非常困難,即使是老手也常失敗。比較務實的做法是:好好享受當季產量,隔年秋天再買新苗重新開始。把心力花在主要產季的管理上,收穫會更實在!

草莓種植是一門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學問,但付出的努力絕對值得。當你親手摘下那顆飽滿鮮紅、香氣撲鼻的果實送入口中,那份純粹的甜美和成就感,是市場草莓無法比擬的。希望這篇滿滿都是實戰經驗的文章,能幫你在台灣的草莓種植路上少走彎路,更快享受到豐收的喜悅!有什麼問題也歡迎留言討論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