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的,我超愛吃茼蒿,尤其是冬天那鍋熱騰騰的火鍋裡丟一把,又嫩又香。幾年前開始自己種,一開始也是亂種,死掉不少,現在總算摸出點門道。很多人以為種茼蒿很簡單,撒種子就好?其實魔鬼都在細節裡。這篇就是把我這些年累積的經驗,還有請教老農夫學到的撇步,通通整理出來。不管你是陽台小空間想種幾盆,還是有塊地想專業點種來賣,看完這篇,保證你種出來的茼蒿又肥又嫩,不怕蟲咬不怕爛根!
每次去傳統市場,看到攤販上水嫩的茼蒿,價格常常飄忽不定,颱風天後更是貴得嚇人。自己種茼蒿最實際的好處就是省錢、安心、想吃就摘最新鮮的!
搞懂你的茼蒿品種:選對就成功一半
別以為所有茼蒿都長一樣,選錯品種,種起來就是不對勁。台灣常見的就這幾種:
| 品種名稱 | 特色重點 | 最佳種植季節 | 適合誰種 |
|---|---|---|---|
| 大葉茼蒿 | 葉片最大最厚,柄長,香味最濃郁,口感相對粗一點點 | 秋冬最優(10月-隔年3月) | 喜歡傳統濃郁茼蒿味、有較大空間 |
| 小葉茼蒿 (山茼蒿) | 葉片較小較細裂,莖細嫩,苦味較淡,生長速度快 | 適應力較強,春秋冬皆可,夏天勉強(需遮蔭) | 陽台盆栽族、喜歡嫩莖口感、想快速收成 |
| 荷蘭品種 (娃娃茼蒿) | 葉片圓圓小小,口感最細緻鮮甜,幾乎無苦味 | 怕熱,秋冬種植最佳(溫度15-25℃最舒服) | 追求精緻口感、給小孩吃、小家庭少量種植 |
我個人陽台最愛種小葉茼蒿,因為它真的長很快,從播種到採收最快只要25天左右(天氣對的話),對於我這種急性子很適合。大葉茼蒿香氣沒話說,但佔空間,我試過在五吋盆種,長得有點憋屈。
茼蒿種植的黃金時機:什麼時候種最好?
茼蒿討厭熱!這是重點。溫度太高,它會抽苔開花(就是長出高高的花梗),葉子變少變老變苦。所以:
- 最佳黃金期:每年10月中下旬到隔年3月。這段時間氣溫涼爽,茼蒿長得特別肥嫩,蟲害也少很多。
- 春秋可種: 秋天(9-10月)、春天(3-4月)也能種,但春天後期溫度升高,品質會下滑,要早點採收。
- 夏天挑戰高: 7-8月真的很熱,除非你選特別耐熱的小葉品種,並且願意花心思遮蔭(遮光率50%以上網子)、並且勤澆水降溫(但別積水!)、並且接受可能品質沒那麼好、容易有蟲害。新手不建議夏天硬碰硬。
我曾經不信邪,七月在高雄屋頂試種,結果...慘不忍睹,蟲多到炸,葉子又小又苦,白做工。
找到好地方:陽光、土、空間怎麼搞定?
陽光需求
茼蒿需要充足日照才會長得健康強壯。理想是每天4-6小時的直接日照。全日照更好(6小時以上),但要確保土壤水分充足。
陽台族注意:如果只有散射光(例如只有上午或下午曬到太陽3-4小時),勉強可以,但生長速度會慢一點,植株也可能比較瘦弱。完全沒直射光?放棄吧,長不好的。
土壤要求
茼蒿對土不算太挑剔,但好的土讓它長更快更嫩!關鍵點:
- 排水要好!排水要好!排水要好! 這點超重要。茼蒿根系怕悶濕爛根。盆器底部一定要有洞。
- 疏鬆透氣: 黏性重的黃土不行,要改良。最好的選擇是:
- 陽台盆栽: 直接買市售的優質培養土最省事。注意別買到太便宜的劣質品,那種常排水差又沒養分。
- 田土改良: 如果是空地種植,可以在原本的土裡混入大量的腐熟堆肥或有機質肥料(像稻穀炭、粗糠、椰纖土),再混一些粗砂或珍珠石(大約3成)增加排水透氣性。
- 酸鹼度(pH值): 微酸性到中性(pH 6.0-7.0)最理想。一般菜園土或培養土通常在這範圍,不用太擔心。
我現在都用自己堆的廚餘肥混合買來的培養土,再加一點點粗砂,效果不錯。
空間規劃(種多密?)
你希望茼蒿長多大棵?空間影響產量和品質。
- 採收幼苗(間拔): 想吃嫩苗,可以撒密一點。種子間距約1-2公分,長到10-15公分高就可以開始間拔採收小的來吃。
- 採收大株: 想要每棵長到20-30公分以上,一定要留空間!
- 盆栽: 直徑20公分圓盆,建議種3-4棵就夠擠了。長條盆(60公分長)種5-6棵。
- 菜畦: 行距約20-25公分,株距約15-20公分。太密不通風,容易生病。
貪心種太密,結果就是大家都長不大,而且葉子擠在一起濕氣重,白粉病、軟腐病馬上找上門!
動手種!播種與育苗步驟
種子處理
買來的茼蒿種子通常是乾的。可以直播(直接撒到土裡),但如果想提高發芽率、確保苗整齊,可以簡單處理:
- 泡水: 將種子泡在常溫清水中4-6小時(夏天短一點,冬天長一點)。這能讓種子吸飽水,啟動發芽機制。
- 瀝乾: 把水倒掉,種子稍微瀝乾(不滴水即可),就可以播了。不需特別催芽到露白,容易弄斷。
市售種子發芽率有時只有7成左右,別撒太少!
播種方法
- 平整土面: 將澆透水的土整平,稍微壓實一點點(輕壓)。
- 播種方式:
- 撒播: 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土面上。適合想間拔採幼苗。
- 條播: 用工具(或手指)在土面上劃出淺溝(深約0.5公分),將種子稀疏地撒在溝裡。適合想種大棵或田間種植。
- 點播: 在規劃好的位置上,每隔15-20公分挖個小淺穴(約0.5公分深),每個穴放3-5粒種子(之後再間苗留1-2株最壯的)。最省種子,適合陽台盆栽。
- 覆土: 輕輕地在種子上覆蓋一層薄土(厚度約0.3-0.5公分,最多別超過種子直徑的2倍)。太厚發芽困難。
- 輕壓保濕: 用手掌或板子輕輕壓一下覆土處,讓種子和土壤接觸良好。
- 澆水: 溫柔地澆透水!建議用細孔噴壺,避免大水沖刷把種子沖走或沖太深。
播種後那幾天,土要保持濕潤但別積水。通常3-7天就會冒出可愛的小芽了!看到小白點頂出土面那一刻,總是特別開心。
育苗管理(發芽後長出2片真葉前)
- 光照: 小苗需要光,但剛發芽時避免強烈正午直曬以免曬傷,可以稍微遮蔭(例如放其他大盆植物旁邊擋一下午陽光)。
- 水分: 土表微乾就澆水,保持濕潤但不過濕。
- 間苗: 如果是撒播或條播,苗長得太密的地方(擠在一起),就要狠心拔掉一些弱小苗,讓留下的有空間長大。間拔下來的嫩苗可以吃喔!
照顧你的茼蒿寶貝:水、肥、蟲、病
苗長穩了(大概有3-4片真葉),照顧就進入另一個階段。
澆水關鍵
這點是茼蒿種植成敗的重大關鍵!
- 原則: 土表乾了再澆水,澆則澆透。怎麼判斷?手指插入土中第一個指節(約2公分深),感覺乾燥了,就澆。
- 頻率: 看天氣!夏天可能早晚都要澆(盆栽尤其容易乾),冬天可能2-3天澆一次就夠。別死板地固定幾天澆一次。
- 方式:
- 盆栽: 慢慢澆,直到水從盆底流出。別只澆表面。
- 菜畦: 採用溝灌或滴灌最好,避免直接淋到葉片太久(容易生病)。
- 時間: 早晨澆水最好。傍晚澆水,葉子濕濕過夜,容易誘發病害。
我曾經懶惰幾天沒澆水,土乾到裂開,茼蒿葉子整個垂頭喪氣奄奄一息,趕緊澆水,還好隔天又挺起來了。但這樣很傷,會影響後續生長。
施肥管理(吃對才能長得壯)
茼蒿是葉菜類,長葉子需要氮肥多一點。但也不能只給氮肥,均衡最重要。
| 施肥階段 | 肥料種類 | 施肥方式 | 頻率與注意事項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肥 (整地或拌土時) | 腐熟堆肥、有機質肥料(如雞糞肥、豆粕粉、油粕)、緩效性肥料 | 均勻混入土中 | 用量依肥料包裝指示。寧可少放,後期再追,避免肥傷。 |
| 追肥 (長出3-4片真葉後) | 液態有機肥(如魚精、海藻精)、化學氮肥(如尿素,但建議稀釋更淡) | 澆水時稀釋施用(薄肥勤施) | 每7-10天一次。陽台盆栽用液肥最方便。注意別淋到葉心。 |
我偏好用有機肥,自己吃的安心。市售的有機液態氮肥效果不錯,但味道...嗯,記得開窗通風。
常見病蟲害防治(預防勝於治療)
茼蒿其實算病蟲害少的,但還是有幾個討厭鬼要注意:
| 問題 | 症狀 | 發生原因 | 有機防治方法 | 化學防治(不得已時)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粉蝨 | 葉背有小白蟲飛舞,葉片有黏黏分泌物(蜜露),引發煤煙病 | 通風不良、乾熱 | 黃色黏板誘殺、苦楝油稀釋噴灑、加強通風、蘇力菌(特定菌株) | 益達胺、賽洛寧等(注意安全採收期) |
| 潛葉蠅 | 葉片上出現蜿蜒不規則的白色隧道(幼蟲在裡面吃) | 成蟲飛來產卵 | 黃色黏板、摘除受害嚴重葉片銷毀、覆蓋防蟲網(最有效預防) | 陶斯松、達特南等(採收期勿用) |
| 蚜蟲 | 聚集在嫩梢、葉背吸汁,使葉片捲曲變形 | 乾旱、氮肥過多 | 用水柱沖走、肥皂水噴灑(1-2%濃度)、苦楝油、瓢蟲(天敵) | 吡蟲啉等系統性藥劑 |
| 白粉病 | 葉面出現白色粉狀斑點,嚴重時整葉覆蓋 | 通風差、濕度高(尤其日夜溫差大)、種植過密 | 加強通風、降低濕度、移除病葉、噴灑小蘇打水(1茶匙+幾滴沙拉脫+1公升水)、葵無露 | 待克力、三泰芬等藥劑 |
| 軟腐病 | 植株基部或葉柄變褐、水浸狀、腐爛發臭 | 土壤或澆水帶菌、排水不良、積水、蟲傷 | 改善排水、避免積水、移除病株、病穴撒石灰消毒、避免連作 | 抗生素類農藥(如鏈黴素,限制多) |
說實在的,防蟲網是陽台或小面積茼蒿種植最好的投資!一勞永逸擋掉大部分蟲害。我後來買了32目的網子罩住整個盆栽架,蟲害少80%以上。
收穫與保存:享受美味時刻
採收時機
- 間拔採收: 當植株長到10-15公分高,就可以開始間拔過密的苗來吃,留下空間給其他植株長大。
- 整株採收: 通常播種後25-45天是最佳採收期(看品種、季節和管理)。植株高度約20-30公分,葉片茂盛翠綠,尚未抽苔開花。此時口感最嫩!
怎麼判斷?觀察植株頂端的嫩葉是否還很密集?如果開始拉長,看到中間有小小的花苞要冒出來(抽苔),就是警訊,要趕快採收了!抽苔後葉子會變老變苦。
採收方法
- 整株採收: 用乾淨的剪刀或鋒利刀子,從植株基部切斷。手法要俐落。
- 採摘嫩梢: 有些品種(特別是山茼蒿)可以像空心菜一樣採收嫩梢(約留2-3節)。採摘後,留下的莖節會再長出側芽,可以持續採收幾次。延長收穫期不錯!
採收後保存方法
新鮮現採現煮當然最好!但若吃不完:
- 不要洗! 保持乾燥。
- 簡單整理: 去掉枯黃老葉。
- 裝袋/裝盒: 放進透氣的塑膠袋(袋口別封死)或保鮮盒(蓋子別蓋緊),裡面可放一張廚房紙巾吸濕氣。
- 冷藏: 放入冰箱蔬果冷藏室(溫度約4-7℃)。
這樣通常可以保存5-7天。但還是儘快吃完啦,放久了葉子會黃,口感也變差。
記得第一次收成自己種的茼蒿拿去燙火鍋,那個甜味跟市場買的真的不一樣!成就感滿滿。
茼蒿種植疑難雜症QA
問題:茼蒿種下去一直不發芽,是什麼原因?
答: 可能原因有幾個:(1)種子太舊發芽率低 (2)覆土太厚小苗頂不出來 (3) 水分不足,發芽期土乾掉了 (4) 溫度太高或太低(尤其夏天高溫會抑制發芽) (5) 種子本身品質不佳。建議播種後保持土表濕潤,溫度合適下(15-25℃)通常3-7天會發芽,太久沒動靜就補播一次吧。
問題:我的茼蒿苗長得好慢,葉子黃黃的,怎麼辦?
答: 黃葉+長得慢,最常見是 缺氮肥 或 根系問題(積水爛根或太乾傷根)。檢查土壤濕度是否適中?如果土太濕就先停水讓它乾一點。如果確定澆水沒問題,那就是缺肥了,趕快補充一點稀釋的氮肥(如液態有機氮肥)。陽光不足也可能導致徒長虛弱和葉黃。
問題:葉子上好多白色小蟲飛來飛去,葉背黏黏的,怎麼處理?
答: 這是 粉蝨!它們會吸汁還會傳播病毒。趕快掛 黃色黏板 誘殺成蟲(很有效!)。葉背可以噴灑 苦楝油 稀釋液(依產品說明),重點是噴葉背!連續噴幾次才能斷根。同時注意改善通風。
問題:為什麼茼蒿吃起來苦苦的?
答: 茼蒿本來就帶點特殊風味(菊科植物的味道),但過苦可能是:(1) 採收太晚,已經 抽苔開花 (2) 天氣太熱、日照太強、水分不足 導致 (3) 品種特性(大葉種通常味道較濃,小葉種較淡)。下次記得提早採收,種植期間水分要給足,炎熱時適當遮蔭。選小葉或荷蘭品種苦味較淡。
問題:盆栽種茼蒿底部葉子一直爛掉?
答: 這很可能是 軟腐病!通常是 澆水過多、盆土排水不良、通風太差 造成。首先馬上停止澆水,讓土乾一點。將腐爛的植株和周圍土壤移除(小心丟棄別堆肥)。加強通風(電風扇吹一下)。之後澆水務必等土乾了再澆,澆則澆透。換盆的話記得加更多排水介質(如珍珠石)。
問題:收成後的茼蒿根要怎麼處理?可以再種嗎?
答: 茼蒿是 一年生植物,整株採收後根部就沒用了。把它們從土裡拔出來(連根拔起),稍微抖掉土,可以放入堆肥桶堆肥。盆栽的土則可以整盆倒出來,將舊根撿掉,混入新肥料後休息一兩週,就可以再種下一批菜了。極少數品種(有些山茼蒿)如果留著老根,偶爾會再冒側芽,但產量很低,不如重新播種來得快又好。
升級秘技:讓你的茼蒿種植更上一層樓
- 輪作是王道: 同一塊地或盆土,不要連續種植茼蒿或其他菊科作物(如A菜、萵苣)。容易累積病蟲害(特別是土壤病害)。輪作十字花科(小白菜、青江菜)或莧菜、空心菜都好。
- 防蟲網投資: 真的很值得!32目防蟲網可以有效阻隔大多數害蟲(粉蝨、潛葉蠅、蚜蟲、蝶蛾類),減少噴藥,吃得安心。陽台族可用支架搭簡易網室。
- 自製有機液肥: 家裡有廚餘(菜葉果皮)嗎?試試做廚餘酵素液肥或堆肥茶。稀釋後澆灌,效果不比買的差,還省錢環保!
- 採收嫩梢延長收穫: 對小葉茼蒿特別有效。採收時留底下2-3節,它會在葉腋處長出新的側芽,繼續採收側芽的嫩梢,可以多收個2-3輪。
其實茼蒿種植真的不難,重點就是避開高溫、排水要好、別澆太多水、適量給肥、注意蟲害。選對季節種,成功機率就很高了。現在正是秋冬季節,最適合開始動手種一波!
準備好種子,找個盆子或一小塊地,試著挑戰看看吧。自己種出來的茼蒿,那股清甜和成就感,絕對讓你覺得一切都值得。祝你大豐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