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 to Our Website

鹹蛋糕:古早味豐原肉燥鹹蛋黃與創新芋泥肉鬆,探索魅力與常見疑問

鹹蛋糕

講到蛋糕喔,十個有九個半腦海裡浮出來的,一定是甜的對不對?鮮奶油、巧克力、草莓...甜滋滋的。但說真的,有時候下午茶或早餐,來塊甜的,反而覺得有點膩,嘴巴裡就是缺了那一味鹹香。這時候,我的秘密武器就出場啦——鹹蛋糕!對,你沒聽錯,就是鹹的蛋糕!

我第一次吃到鹹蛋糕,大概是小學的時候吧,在台中豐原廟東附近的老店(講到豐原,懂吃的就知道我在說哪幾家了啦)。阿嬤買回來,那時想說蛋糕怎麼會是鹹的?怪怪的!結果咬下去... 哇!顛覆想像!蛋糕體是甜的嗎?是,但就微微的甜,像個溫柔的背景。主角是誰?是裡面那層厚厚的、油油亮亮的鹹香肉燥夾心啊!還有畫龍點睛的鹹蛋黃碎!那種鹹甜交織、柔軟蛋糕搭配豐腴餡料的口感,真的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。從此,鹹蛋糕在我心中就佔了一個很特別的位置,不是取代甜蛋糕,而是另一種滿足味蕾的選擇。

很多人以為鹹蛋糕就是一種,其實差多了!光是中部、北部、南部,做法跟風味就有夠不同。我這個愛吃鬼,也跑了不少地方試口味,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有代表性的:

地區代表 主要特色 我的風味描述
台中豐原系 傳統豬肉燥、鹹蛋黃為主,蛋糕體較厚實 鹹香濃郁!肉燥香氣足,油潤感明顯,是經典中的經典,吃一塊就很有滿足感。
新竹北埔系 常加入客家菜脯(蘿蔔乾),有時有油蔥酥 多了菜脯的脆口和獨特鹹香,層次更豐富,感覺更「客家」一點,配茶超讚。
創新融合風 變化多!芋頭肉鬆、蔥燒豬肉、甚至剝皮辣椒入餡! 驚喜感十足!芋泥的綿密配肉鬆鹹香超搭;蔥燒豬肉像把料理包進蛋糕,很有趣。 (剝皮辣椒的我還沒勇氣試...)

你看,光是這樣分,變化就夠多了吧?所以別再說鹹蛋糕只有一種樣貌啦!接下來,當然要分享怎麼在家自己做。自己做的好處是,餡料愛放多少就放多少(笑),而且食材來源更安心。不過我得老實說,鹹蛋糕要做的好吃,真的比想像中難一點點!蛋糕體的濕潤度、鹹甜平衡、餡料的處理,都是關鍵。我失敗過好幾次,有次肉燥炒太乾,夾進去整個蛋糕吃起來像在啃柴... 還有一次蛋糕體沒發好,硬邦邦的,超級沮喪。(別問我浪費了多少顆蛋...)不過,失敗幾次抓到訣竅後,成就感超大!

古早味豐原鹹蛋糕 (肉燥鹹蛋黃版)

食譜概念
這款就是要復刻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!重點在於那香噴噴的滷肉燥和鹹蛋黃的鹹香沙感。蛋糕體本身是帶點甜味的戚風或海綿基底,但甜度很低,主要是襯托鹹餡。要做得好,肉燥的肥瘦比例和滷汁的調味是靈魂。我試過好幾種配方,覺得肥肉多一點點(大概4:6或3:7),滷得夠透夠香但不死鹹,最好帶點膠質黏口的感覺最棒。

食材清單 (做一個6吋圓模或長條磅蛋糕模的量)

類別 材料 份量 備註說明
蛋糕體 雞蛋 (室溫) 3顆 蛋白蛋黃分開!蛋白盆要乾淨無油無水。
細砂糖 40g 這是減糖版,喜歡甜一點可加到50g。
低筋麵粉 60g 一定要過篩!
液體植物油 (無味) 30g 如玄米油、葵花油。
牛奶 30ml 也可用等量清水。
鹹蛋黃肉燥餡 豬絞肉 (帶點肥) 200g 選胛心肉或梅花肉自己剁或請攤商絞,肥瘦比例很重要!
生鹹蛋黃 3~4個 先噴米酒烤5-8分鐘或蒸熟,壓碎備用。
紅蔥頭末 2大匙 爆香靈魂!
蒜末 1小匙 可省略。
醬油 1.5大匙 選喜歡的甘醇醬油。
米酒 1大匙 去腥提香。
白胡椒粉 1/4小匙
五香粉 (可選) 一小撮 不愛可不加。
冰糖或少許砂糖 1小匙 平衡鹹味,提鮮。
清水或高湯 50-100ml 視肉燥狀況調整,要滷到軟嫩帶點汁。

做法步驟 (跟著我做,成功率大增!)

先搞定靈魂餡料:鹹蛋黃肉燥!

1. 鹹蛋黃處理:生的鹹蛋黃噴點米酒,放入小烤箱150度烤個5-8分鐘到表面變色微出油,或是放進電鍋蒸熟(外鍋半杯水)。取出放涼,用叉子或刀背壓碎備用。(喜歡顆粒感的別壓太碎)

2. 炒香紅蔥頭:鍋裡放一點點油(肉燥會出油,不用多),冷油就下紅蔥頭末,小火慢慢炒到金黃香脆。這步超重要!紅蔥頭香氣是台味的關鍵! 撈起一半的酥蔥備用(最後裝飾用)。

3. 炒肉燥:鍋裡的油和剩下的一半紅蔥頭,開中火,放入豬絞肉翻炒到變白散開。

4. 調味:加入蒜末(如果用)、醬油、米酒、白胡椒粉、五香粉(如果用)、冰糖翻炒均勻,讓肉上色入味。

5. 燉煮:加入清水或高湯(大約淹到肉的8分滿),煮滾後轉小火,蓋上鍋蓋燜煮15-20分鐘。中間要開蓋翻炒幾下,避免黏鍋。 煮到肉燥入味、軟嫩,還帶一點點滷汁的狀態(不能太乾!這是蛋糕濕潤的來源之一)。試試味道,不夠鹹可補點醬油或鹽。

6. 拌入鹹蛋黃:關火,把壓碎的鹹蛋黃倒入肉燥中拌勻,利用餘溫讓味道融合。放涼備用。一定要放涼!熱的餡料會讓蛋糕消泡!


再來做柔軟的蛋糕體:

1. 預熱烤箱:設定170度C (338度F),模具可以鋪烘焙紙或抹油灑粉防沾。

2. 分蛋:蛋白、蛋黃分開,蛋白盆絕對無油無水無蛋黃。

3. 做蛋黃糊:蛋黃+10g細砂糖(從總糖量裡取),用手抽攪拌到稍微泛白、糖溶解。加入植物油,攪拌到乳化(看不到油花)。再加入牛奶,攪勻。

4. 拌入麵粉:篩入低筋麵粉,用切拌的方式(像寫字母Z或J)輕輕拌到看不見乾粉就好,不要過度攪拌!拌好放一旁。

5. 打發蛋白:蛋白用電動打蛋器中高速打到出現大泡泡,加入剩下的30g細砂糖的1/3。繼續打到泡泡變細,再加1/3糖。打到出現紋路,加入最後的糖,轉中低速,打到濕性發泡接近乾性發泡之間(提起打蛋頭,蛋白尖端有小彎鉤,但挺立不滴落)。蛋白打發是蛋糕蓬鬆的關鍵!寧可打硬一點點也不要太軟!

6. 混合麵糊:挖1/3打發蛋白到蛋黃糊中,用刮刀輕柔切拌均勻。再將拌勻的糊倒回剩下的蛋白霜中,用切拌+翻拌的方式輕柔且快速地拌勻,直到顏色均勻看不到蛋白塊。動作要快輕,避免消泡!

7. 入模:將蛋糕糊倒入模具中,先倒一半。用刮刀或湯匙,輕輕鋪上放涼的鹹蛋黃肉燥餡(盡量鋪均勻,邊邊也要有)。再倒入剩下的蛋糕糊,蓋住餡料。輕輕震兩下模具震出大氣泡。

8. 烘烤: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,170度C烤35-40分鐘。時間是參考! 每家烤箱脾氣不同,重點是看狀態:蛋糕表面隆起呈金黃色,用手輕壓中心有彈性,或用竹籤插入中心取出沒有濕黏麵糊即可。(如果上色太快,可蓋錫紙)

9. 出爐脫模:烤好立刻出爐,重摔一下模具震出熱氣,然後倒扣在網架上放涼。一定要完全放涼才能脫模切片! 不然會塌喔!脫模後,把之前預留的紅蔥酥撒在表面裝飾,增添香氣和口感。

個人碎念時間:
這個經典款真的百吃不膩!肉燥的鹹香、鹹蛋黃的沙沙感,配上微甜的軟綿蛋糕,超級搭。自己做可以控制肉燥的肥瘦和鹹度,我覺得比外面一些太油或太鹹的好吃多了。鹹蛋糕放隔夜其實更入味,但要記得密封好,不然蛋糕體會乾掉。用電鍋稍微蒸一下下(外鍋放一點點水,跳起就立刻拿出來),會恢復濕潤,口感更接近剛出爐!不過說真的,步驟是有點小麻煩,特別是炒肉燥和控制蛋糕糊消泡,要有點耐心。失敗過幾次後,現在比較能掌握手感了,看到家人朋友吃到時驚喜的表情,就覺得很值得!鹹蛋糕絕對是台灣點心裡獨樹一格的寶藏啊!

創新嘗試:芋泥肉鬆鹹蛋糕

食譜概念
吃膩了經典肉燥?來點不一樣的!芋頭控絕對會愛上這款。綿密的芋泥取代部分肉燥,搭配酥脆的海苔肉鬆,鹹甜交織中多了芋香和肉鬆的酥脆口感,層次更豐富。這個版本蛋糕體做法類似,但餡料大不同,操作也更簡單一點(因為芋泥不用炒)。

食材清單 (6吋模份量)

類別 材料 份量 備註說明
蛋糕體 同上「古早味鹹蛋糕」 1份 做法完全一樣!
芋泥餡 芋頭 (去皮切塊) 250g 選香氣足的芋頭,如檳榔心芋。
細砂糖 20-25g 依芋頭甜度和個人口味調整。
無鹽奶油 15g 增加香氣和滑順感。
鮮奶油或牛奶 30-50ml 調整濃稠度用。
夾餡&裝飾 海苔肉鬆 約80-100g 選喜歡的品牌,酥脆的較佳。
美乃滋 (可選) 適量 增加黏性和濕潤度,幫助肉鬆黏附。

做法步驟

先做超簡單芋泥餡:

1. 芋頭切小塊,放入電鍋,外鍋放1.5杯水蒸到非常軟爛(筷子輕易穿透)。

2. 趁熱將芋頭塊、糖、奶油放入盆中,用叉子或壓泥器壓成泥。喜歡滑順口感的可以用打蛋器打一下或過篩。

3. 慢慢加入鮮奶油或牛奶,調整到你喜歡的濃稠度(做夾餡建議不要太稀,能成團較好操作)。放涼備用。同樣要放涼!


蛋糕體做法:

完全比照「古早味鹹蛋糕」蛋糕體的做法(從分蛋到入模前的步驟)。這裡就不再重複囉!


組合裝飾:

1. 入模烘烤: 這次不用先倒一半糊。直接把全部的蛋糕糊倒入模具中,抹平表面,輕震出氣泡。放入預熱170度C的烤箱,烤30-35分鐘(時間參考,以竹籤測試為準)。同樣出爐摔模、倒扣放涼。

2. 剖半夾餡: 蛋糕完全放涼後脫模。用鋸齒刀小心地將蛋糕橫剖成兩片

3. 塗抹芋泥: 在下層蛋糕片上,均勻塗抹上一層厚厚的放涼的芋泥餡

4. 撒上肉鬆: 在芋泥餡上,均勻地撒上一層海苔肉鬆。喜歡豐富口感的可以撒多一點!

5. 蓋上蛋糕: 小心地將上層蛋糕片蓋回去。

6. 表面裝飾 (可選): 在蛋糕表面薄薄塗一層美乃滋(增加黏性),然後均勻地撒上滿滿的海苔肉鬆,蓋滿整個表面!稍微按壓一下讓肉鬆黏緊。

7. 完成切片: 用利刀沾熱水擦乾後切開,就能看到美麗的夾層了!

個人心得與小抱怨:
這個創意口味我超愛!尤其我是芋頭控。芋泥的綿密香甜中和了肉鬆的鹹香酥脆,蛋糕體提供柔軟的基底,口感層次超級豐富。自己做芋泥就是爽,香濃又不甜膩。重點是,比起炒肉燥,煮芋頭簡單多了!成功率也更高。這個版本很適合帶去聚會,每次拿出來都會引起驚呼:「哇!鹹蛋糕還可以這樣做?」「這是什麼?芋泥肉鬆蛋糕?」然後就會被秒殺。鹹蛋糕的變化性真的很大!不過我得說,肉鬆一定要選品質好的、酥脆的,有些肉鬆濕濕軟軟或是太鹹,會毀了整個蛋糕。還有,切的時候有點麻煩,肉鬆容易掉得到處都是... 美乃滋別塗太多,不然可能會有點膩。整體來說,是個好看好吃又相對容易成功的鹹蛋糕變奏版!強力推薦給喜歡嚐鮮的朋友。

鹹蛋糕的魅力與為什麼你該試試

講了這麼多,到底鹹蛋糕的魅力在哪?為什麼我覺得它很值得一試,甚至成為你點心櫃裡的常備款?

1. 鹹甜交織,吃不膩! 這絕對是最大賣點。人類的味蕾本來就對鹹甜組合難以抗拒(想想糖醋排骨、蜜汁火腿)。鹹蛋糕把這種對比完美融入柔軟的蛋糕裡,吃起來非常順口,不容易膩,尤其適合不愛吃太甜點心的人(或像我這種有時會被甜點膩到的人)。

2. 飽足感升級! 相較於純甜的蛋糕,加入了肉燥、肉鬆這些「有份量」餡料的鹹蛋糕,吃起來更有飽足感。一塊當早餐配咖啡或豆漿,或是下午茶配杯烏龍茶,都能讓你撐到下一餐,不會有「吃甜甜卻空虛」的感覺。

3. 台味十足,懷舊感滿分! 對我來說,鹹蛋糕承載著滿滿的台灣古早味記憶。那種內斂的鹹香與質樸的甜味,是很多台灣老一輩的點心選擇。自己動手做或買來吃,都有一種連結土地與回憶的情感在裡面。(雖然現在創新口味也很多啦!)

4. 變化空間超大! 從最傳統的肉燥鹹蛋黃,到融入客家元素的菜脯款,再到像我分享的芋泥肉鬆創新版,甚至未來我自己想實驗的剝皮辣椒起司(?)... 鹹蛋糕的框架提供了無限的創意可能。只要掌握好蛋糕體和鹹餡的濕潤度平衡,鹹餡幾乎可以天馬行空!你家冰箱有什麼剩的滷肉?炒個香菇?試試看包進去?搞不好下一個爆紅口味就是你發明的!

5. 適合更多場合! 甜的蛋糕有時覺得只能在下午茶或慶生出現。但鹹蛋糕不同!早餐?可以!午餐後的點心?超合適!野餐、露營帶著當補充體力的點心?完美!甚至當成一道有點特別的「菜」端上晚餐桌,好像也不違和?它的應用場景更廣。

當然,鹹蛋糕也不是沒缺點。第一個就是熱量... 有肉、有油、有糖,熱量絕對不會低到哪去(尤其是傳統肉燥款)。所以我現在都自己做,控制油糖份量,也當成犒賞自己的點心,不會天天吃。第二個是保存,因為有肉餡或美乃滋(如果裝飾有加),保存期限通常比純甜蛋糕短,最好當天吃完或冷藏(2-3天內),吃之前回溫或稍微蒸一下。第三個,就像我前面抱怨的,有些店的肉燥真的太油太鹹,蛋糕體又乾,踩雷機率不低... 所以找到好吃的店家,或是自己學會做,很重要!

Q&A 鹹蛋糕常見疑問

最後,來解答幾個我常被問到,或是我自己也曾經困惑過的關於鹹蛋糕的問題:

Q1: 鹹蛋糕可以放多久?怎麼保存最好?

自己做或買回來的新鮮鹹蛋糕,因為含有肉類餡料(肉燥、肉鬆)或可能添加美乃滋,強烈建議冷藏保存!最好是用密封盒或保鮮膜緊緊包好,避免蛋糕體乾掉和餡料接觸空氣變質。冷藏下,通常可以放 2-3天。芋泥肉鬆款因為肉鬆容易受潮,最好儘快吃完(1-2天內風味最佳)。傳統肉燥款如果油滷得通透,密封好,冷藏3天通常OK,但風味會隨時間遞減。不建議室溫久放或冷凍。冷凍雖然能延長保存時間(可能到1-2週),但解凍後蛋糕體口感會變差(容易濕黏或分離),餡料風味也會流失,整體口感大打折扣。所以,鹹蛋糕還是建議新鮮享用最美味!

Q2: 鹹蛋糕一定要有肉嗎?有沒有素食的選擇?

好問題!經典款的鹹蛋糕確實是以豬肉燥為主,但現在為了迎合不同飲食需求,已經有很多創新變化了!素食鹹蛋糕是可行的!關鍵在於「鹹餡」的取代:

菇類: 杏鮑菇、香菇切小丁,用醬油、糖、五香粉、素蠔油等調味料炒香炒乾,模擬肉燥的口感。可以加點切碎的豆干或素肉增加口感。

蔬菜: 像是客家風格的菜脯(蘿蔔乾)就是天然的鹹香來源。炒過的雪裡紅、筍丁也是很棒的鹹餡選擇。

豆類製品: 切碎的滷豆干、素火腿丁,或是用調味過的豆腐乳拌入餡料中增加風味層次。

蛋糕體本身通常不含動物成分(除非用了牛奶,可換成植物奶),所以替換掉肉餡,就能輕鬆做出好吃的素食鹹蛋糕囉!素食店家或手作烘焙坊也越來越多這類選擇。

Q3: 為什麼我做的鹹蛋糕,餡料都沉到底部了?怎麼避免?

啊,這個問題我也遇過!餡料沉底是製作夾餡蛋糕常見的困擾。主要原因和解決方法有:

1. 餡料太重或太濕:

問題: 肉燥含油水多、芋泥太稀、或是餡料切太大塊,都會因為太重而下沉。

解法: 肉燥一定要炒到入味但收汁適中,不能湯湯水水。芋泥要炒乾一點,濃稠成團狀。餡料盡量切小丁或壓碎。放涼,放涼,放涼! 熱餡料更容易下沉。

2. 蛋糕糊太稀或消泡嚴重:

問題: 麵糊太稀支撐力不足;或是蛋白打發不夠、拌入時手法太重導致消泡,麵糊結構脆弱撐不住餡料。

解法: 確保蛋白打到穩定堅挺的狀態(濕性接近乾性發泡)。混合蛋黃糊和蛋白霜時,動作要快速、輕柔且確實(切拌+翻拌,不要畫圈攪打)。製作蛋糕糊到入模烘烤的過程要流暢快速,避免放置過久消泡。

3. 入模方式:

問題: 一次性把餡料鋪在麵糊上,很容易沉。

解法: 分層法! 先倒一半的蛋糕糊入模 -> 均勻鋪上放涼的餡料 -> 輕柔地倒入剩下的一半蛋糕糊,蓋住餡料。這樣餡料在中間層的機會較大。倒入第二層麵糊時動作也要輕,避免把餡料沖下去。

4. 烘烤溫度:

問題: 烤箱溫度不足,麵糊無法快速定型。

解法: 確保烤箱充分預熱到正確溫度(170-180度C是常見範圍)。入爐後,初期的高溫有助於麵糊快速膨脹定型,減少餡料下沉的時間。

掌握好餡料處理、蛋糕糊狀態和入模技巧,就能大大改善餡料沉底的問題啦!多練習幾次就會抓到感覺了。

寫到這邊,手邊泡的烏龍茶也喝完了。希望這篇滿滿個人體驗和食譜分享的文章,能讓你對鹹蛋糕這款獨特的台味點心有更深的認識,甚至燃起動手做的慾望!它真的不只是「鹹的蛋糕」那麼簡單,裡面藏著古早的智慧、地方的特色,還有無限創新的可能。下次當你想吃點心又怕太甜時,別忘了,還有一塊鹹香柔軟的鹹蛋糕在等著你!下次有機會,再來分享我挑戰「剝皮辣椒起司」口味的成果(希望不會變成黑暗料理...)。好啦,就這樣,我要去切一塊昨天做的芋泥肉鬆鹹蛋糕來當下午茶了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